
許多剛入門喝「單品咖啡」的人
經常對於各式各樣不同名稱的單品咖啡感到眼花撩亂、不知該從何選擇起,
索性挑個名字好聽的(例如:耶加雪菲),偏偏又不喜歡那入口的酸而踩到地雷;
有些人越挫越勇樂於嘗試各種不同「名稱」的咖啡,
而有些人則從此嚇得不敢再輕易嘗試,甚至有了「不好喝」的偏見…
究竟這些單品咖啡的「名字」為什麼這麼令人無法理解呢?
初學者該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咖啡呢?
在此簡要地以「一般人」(指非咖啡領域專業人士) 容易理解的方式來介紹:
1.「單品咖啡」(single origin)都是屬於「阿拉比卡」種(Arabica)的咖啡豆。
(若是哪一天羅布斯塔(Robusta)豆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則另當別論)
2. 阿拉比卡最接近原生種的品種為「鐵比卡」(Typica)和「波旁」(Bourbon)。
由鐵比卡衍生出來的知名品種有瑰夏/藝伎(Geisha)、象豆(Maragogype)等;
波旁種衍生出較知名品種則有肯亞SL28和SL34、卡杜拉(Caturra)等;
其他如Catuai、Pacamara等則又是混種而來。
3. 咖啡主要生長帶以赤道為中心,介於南北緯23.5度之間,稱之為咖啡帶(Coffee Zone)。
主要生長於非洲、中南美洲、東南亞區域。
4. 非洲咖啡豆果香明顯外放 (如:耶加雪菲、肯亞),
中美洲咖啡豆風味較平衡優雅 ( 如:瓜地馬拉 花神) 、細膩又具層次感(如:巴拿馬 翡翠莊園 瑰夏),
而亞洲豆則較濃郁醇厚(如:曼特寧)。
5. 咖啡果實主要處理法分為日曬處理、蜜處理、水洗處理。
日曬處理的口感較厚實、甜感明顯;水洗處理的口感較乾淨明亮;蜜處理則大致介於中間。
6. 咖啡的烘焙程度同樣也扮演著重要角色。
大體而言,較淺烘焙越能呈現出咖啡豆原有的風味,通常也較偏酸、較具清新茶感;
而越深度的烘焙則焦糖化程度越高,從甜而到苦,口感較偏醇厚。
如果你是個不喜歡喝「酸」咖啡的人,那麼可以從亞洲豆開始,
進而嘗試風味均衡有層次的中美洲豆,慢慢再學習品味非洲豆的狂野果酸。
而日曬豆的厚實口感也是大多數消費者喜愛的,接下來再比較看看蜜處理與水洗處理的不同口感。
習慣喝深焙咖啡的你,也試著接受中焙、淺中焙咖啡豆更接近自然的風味吧!
所以,其實喝咖啡是一門很有趣的綜合學問,
讓品嘗的人不僅覺察著自我的感官能力,從學習聞香、入口感受,
到了解世界地理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咖啡豆,
或是想要自己手作一杯更具溫度的咖啡…這都是一條自我提升的道路!
所以,喝咖啡絕對不只是喝咖啡而已…
#尊重智慧財產權,轉載或引用請告知並註明出處